【m6米乐官网入口】全媒体时代下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
本文摘要:电视新闻娱乐化是当前中国电视界热议的话题。电视新闻娱乐化是当前中国电视界热议的话题。1996年,凤凰卫视中文台本意以“娱乐目标”立台,但给它带来庞大影响力的却是该台的新闻节目。
该台新闻节目的特点之一就是新闻娱乐化,主张使受众在收看新闻节目时能够感受到轻松和愉悦。新闻画面的视觉效果和体现形式以及主持人播报气势派头都体现出活拨、轻松、前卫的特色。好比,《凤凰早班车》、《新闻下午茶》、《新闻FUN轻松》等不仅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也给内地的新闻节目带来了打击,同时给内地新闻娱乐化提供了借鉴。
2004年开始,内地电视新闻节目掀起了娱乐化的浪潮,个性化新闻栏目不停涌现。首先是湖南卫视推出了《晚间新闻》栏目,它以新闻的可看性为宗旨,以软新闻为主体,贴近生活,关注普通人和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可以说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是内地新闻栏目娱乐化的典型代表。到现如今,娱乐化的新闻栏目愈来愈多,好比辽宁卫视的《说天下》栏目以及台湾的诸多栏目。一、新闻娱乐化的主要特征新闻娱乐化是指无论是从节目形势还是节目内容上,都将正统的硬新闻化为软新闻,用娱乐休闲的方式向受众转达新闻的主要信息。
现如今的新闻娱乐化主要出现出以下几个特征:(1)硬新闻与软艺术相联合。我们现在看到的新闻无论是否正统,无论是国际大事还是民生新闻,它所播出的方式都是偏向于让受众更好地明白。纵然是艰涩难明的国际大事,民众也能很好的明白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2)在制作形式上,将新闻与种种艺术体现形式相联合的娱乐化新闻节目层出不穷。好比,《南京零距离》的原主持人孟非,以其秃顶形象声东击西,成为江苏电视台的招牌,也成为许多电视台寻找主持人的样板,用娱乐圈的行话来讲就是“搏出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主持娱乐化,这也就包罗主持气势派头的娱乐化。
(3)切合老黎民的口胃。各式鲜活的新闻走上舞台,以脱口秀的形态泛起,突出对公共的服务性。如央视2套早上的节目《第一时间》,有一半的时间在播放娱乐新闻和趣味类的新闻,两位主持人边谈天边播报,这样的形式在早晨给观众带来了轻松的感受。
在全国曲艺式新闻研讨会上,播放的《拉呱》片段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新闻的娱乐化。新闻娱乐化的日趋生长造就了现如今电视新闻节目的种类日益多样化,同时他也扩大了新闻的受众面,使民众能够更好地明白新闻事实背后的内在。二、新闻娱乐化的毛病新闻娱乐化本就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议题,作为电视媒体人,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必须思考的。
而在这种趋势驱动之下,这个现象自己所带来的毛病也日益袒露。(1)电视新闻的娱乐化一定导致新闻价值的丧失。电视新闻增加娱乐方面的内容和信息,一方面使媒体发挥了提供娱乐的功效,满足了老黎民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资助媒体走出了市场化的新路子。可是,如果电视新闻把全部精神都用在为受众寻求新闻的娱乐消遣价值,而完全忽视新闻的认知、教育等功效,忽视其应该提供参考的意义,这样一定会弱化人们的思维能力,终究会把公共推向单调与平庸。
(2)随着前言情况的改变,种种前言天天以差别方式打击着人们的感受神经,公共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前言影响,这种影响包罗公共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如果我们的公共前言里充斥着过多娱乐,那么就会给受众营造—个“其乐陶陶”的虚拟世界,人们一旦陷入这种虚拟的欢喜气氛中,就会无法接受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这心理的极大反差极易造成受众对现实生活的厌倦与麻木,那么新闻自己所具有的流传社会正能量、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功效也就无法实现。新闻娱乐化最直接的体现是放大了娱乐新闻在整个前言新闻中的职位,放大了新闻价值中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这在很大水平上削弱了新闻客观性。当受众阅读新闻时不用从理性、思辨的角度去分析,而是抱着看热闹、找乐子的心情去翻阅,就会导致新闻功效不停弱化,人们理性思辨能力不停削弱。
新闻过分的娱乐化势必造成对新闻价值的掌握失准。太过地迁就公共口胃很容易使新闻变得低俗,甚至成为文化垃圾,导致媒体公信力丧失。
同时,也使受众的价值判断水平降低,最终受到损害的既是受众,也是传媒自身。(3)娱乐功效大于新闻功效。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这两个词组,看起来有诸多相似关联,两者都是新闻,而且都有娱乐二字,但仔细明辨,不难发现两者有本质差别。
新闻的娱乐化是对传统的严肃新闻报道方式的一种转变,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挖掘其娱乐价值。娱乐新闻则是从传统的文化新闻中脱离出来,通常被人们称作“软新闻”的信息产物。娱乐新闻之所以能够存在,并获得很大地生长,成为一种潮水广泛地流传,社会的多元文化为其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壤情况。
这样的新闻情况让许多正统新闻都成为无稽之谈。新闻娱乐化不是庸俗化,更不是低俗化,新闻必须尊重新闻的基本纪律,遵守新闻流传的基本原则,不夸大、不缩小、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三、新闻娱乐化所带来的利益在市场经济大潮打击下,人们生活水平不停加速,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
正如李希光先生在《畸变的媒体》一书中所写:“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里,人们更多地强调小我私家生长、小我私家享受和小我私家娱乐、人们的兴趣正在远离政治和公共事物。人们不再像已往那样把《人民EI报》重新版头条读到8版末条,或者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忠实地重新看到尾。
所以说新闻娱乐化也可以说是不行逆的一种趋势。(1)为电视新闻争取较高的收视率。随着我国省级上星台和有线电视频道、数字电视频道的迅猛增加,电视频道资源由20世纪80年月的稀缺到21世纪的过剩,电视前言进入一个拼收视率、拼影响力的白热化竞争时代,都在寻找获得竞争优势的手段。
在山东省,《拉呱》节目平均收视率是55%;在济南,这一指标高达75%。2004年,浙江杭州生活频道推出了娱乐化的平民新闻《我和你说》,让唱“莲花落”着名的艺人翁仁康来主持黄金档,也使得这档节目赢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和口碑。
(2)切合老黎民的口胃。各式鲜活的新闻走上舞台,以脱口秀的形态泛起,突出对公共的服务性。
如央视2套早上的节目《第一时间》,有一半的时间在播放娱乐新闻和趣味类的新闻,两位主持人边谈天边播报,这样的形式在早晨给观众带来了轻松的感受。(3)重新闻形式上看是一种进步。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有奇闻逸事、也有实用信息,语言诙谐滑稽又通俗实在,新闻故事化、情节化,注重栏目包装,接纳音乐、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而且使用情景再现、偷拍等手法又使新闻有很强的故事性,是内地新闻娱乐化浪潮中的斗胆实验者。
四、结语新闻娱乐化的存在与生长有着深刻的社会泉源和受众人群,完全杜绝娱乐化的新闻制作方式,在现实的新闻操作历程中并无实现的可能性。众所周知,随着互联网的生长和人们信息获取方式的转变,其审美倾向亦形成娱乐化的审美范式。在这样的形式下,在保持电视新闻多样性、趣味化、娱乐化的同时,赋予其鲜明的具有正面意义和价值的主题。
这也是在现代流传语境下,促进新闻价值转变的现代意义所在。坚守新闻的底线。在新闻制作历程当中,可以借鉴娱乐化的新闻操作方式,但坚决杜绝喧宾夺主,居心哗众取宠。在新闻价值的定位上,坚持新闻的严肃性倾向。
在新闻处置惩罚上,在政治态度上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娱化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前言追求商业利益,导致了流传者赢利。但如果丧失了正确的新闻态度,使得新闻的灵魂受到娱乐化精神的蚕食和透支,那将得不偿失。参考文献[1]李慧苹.国际新闻娱乐化与小报化之研究:以三立新闻iNews为例[D].世新大学,2015[2]于秀.网络媒体对社会新闻的娱乐化炒作[J].青年记者,2014,(第22期)[3]索进兴.电视新闻娱乐化思考[J].新闻知识,2012,(第10期): 91-92[4]孙春燕.对新闻娱乐化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2,(第22期)[5]张若璇.从网络体育新闻的娱乐内容看体育新闻娱乐化走向的利弊[D].北京体育大学,2016[6]金玲晖.社交媒体中的政治新闻娱乐化现象对中国大学生政治效能感的影响探析[D].南京大学,2016[7]戴璐.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D].渤海大学,2013[8]曾立,杨涵.浅谈网络新闻娱乐化之度的掌握[J].新闻研究导刊,2016,(第10期): 200,312[9]盖海滨.关于新闻娱乐化底线及新闻职业道德问题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第9期): 227[10]李鹏.西方新闻娱乐化的伦理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下),2015,(第11期)。
本文来源:m6米乐官网入口-www.gangguankoujian.com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